「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最先在一九七二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正式討論。最廣泛採納的定義,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環境及發展委員會所發表的布特蘭報告書所載的定義,即是: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能滿足我們現今的需要,而又不損害子孫後代能滿足他們的需要的發展模式。」,其發展的目標就是在環境、社會和經濟的需求間尋得平衡,確保當代以及後代都能享有優質的生活。 可持續性發展涉及三個範疇: 社區要素,環境要素,經濟要素。然而,珍珠養殖業滿足了可持續性發展的要素。
(1) 社區要素
根據官方統計,香港有大約九成的魚排是空置的。因為營運艱難,以及新一代沒有興趣繼承, 導致出現青黃不接的問題嚴重。當魚排能夠以珍珠養殖經營,不單止能夠活化香港沉寂已久的魚排,更會有助漁農業從業員就業,同時促進發展高增值產業鏈,例如旅遊業、零售業等等。
(2) 環境要素
珍珠養殖能保護海洋環境。 因為珍珠蚌本身是濾食性生物,簡單說就是會把水過濾潔程。 這樣有助海水裏的過剩營養而得到平衡,使減少紅潮而導致減少魚的收成,間接有助魚農業的發展。 同時養殖珍珠水底的設施,特別是珍珠籠,能夠吸引不同的魚類來到棲息。 促進海洋生物多樣性。
(3) 經濟要素
本港的漁農業界多年來長期處於劣勢。在香港成功養殖魚的成本非常高,差不多相等入口魚類的賣價。 當遇上颱風或紅潮,養魚戶很大機會因魚類死亡而面對嚴重失收的風險。 然而,根據我們的經驗,對魚類必然構成危險的自然災害不一定會對珍珠蚌有大的影響,反而,能抵抗紅潮,減少養魚戶魚類失收的風險。
香港珍珠養殖協會其中一個任務就是藉著我們的項目去鼓勵政府及漁農業從業員利用珍珠養殖去活化香港的海域資源。
コメント